在進口急增之下,我國外貿在第一季度出現(xiàn)6年來的首次季度逆差。在人民幣升值、貿易摩擦加劇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貿易逆差的局面能否持續(xù)下去?
海關總署10日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進出口總值8003億美元,同比增長29.5%。其中出口3996.4億元,增長26.5%;進口4006.6億美元,增長32.6%;累計出現(xiàn)10.2億美元的貿易逆差。
人民幣升值是貿易逆差的主因之一。今年以來,人民幣升值的步伐繼續(xù)加快,截至4月13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5369,累計升值1.28%。人民幣升值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下降,國內許多部門加快各類設備的進口,使得進口的增幅快于出口6.1個百分點,對小額貿易逆差的出現(xiàn)有所貢獻。
國際大宗商品的快速上漲是導致貿易逆差的另一主因。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世界各國政府紛紛加大貨幣的投放量,導致全球流動性過剩。在經(jīng)濟復蘇初現(xiàn)曙光之后,過剩的流動性迅速推高諸如石油、天然氣、糧食、有色金屬等各類大宗商品的價格。在我國對國際上的糧食、能源等產(chǎn)品的依賴程度逐步加大的背景下,這些大宗商品價格的迅速走高,對我國進口額的劇增貢獻頗大。
從貿易國別看,發(fā)達經(jīng)濟體的外需有限復蘇是導致出口增速趨緩的主要原因。一季度美國經(jīng)濟復蘇緩慢,美國對華出口限制法案及貿易摩擦,導致中國對美貿易出口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但對美貿易順差仍然是一季度的主趨勢;而我國第二大貿易伙伴歐盟,由于歐債危機的影響,其區(qū)內需求下降明顯,中國對歐盟的貿易順差出現(xiàn)較大幅度下滑;一季度,中國對新興市場國家仍以貿易逆差為主的情況未發(fā)生變化。日本地震很可能是造成從日本進口增速偏低的原因。日本地震導致部分工廠停產(chǎn),會影響汽車、電子類產(chǎn)品的進口,此外核輻射導致日本食品受污染,我國已經(jīng)宣布禁止進口日本部分食品,這也會相應影響從日本進口的量,但中國向日本出口沒有太多變動。3月份中國從日本進口增速為16.6%,比上月下降2.4個百分點,而中國向日本出口增速為37.4%。
最近十年來,我國的對外貿易僅在2003年和2004年出現(xiàn)過季度逆差,而上次月度逆差在2010年3月份出現(xiàn)。緣于人民幣升值壓力和國內經(jīng)濟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我國政府在今年將繼續(xù)制定和完善進一步擴大進口的政策,并且重視擴大自歐美等貿易順差主要來源地的進口。加上國際間貿易摩擦的常態(tài)化,全年貿易順差收窄的趨勢或將延續(xù)下去。
不過,隨著外需逐步走上正軌,我國貿易順差有進一步恢復的動能。與此同時,隨著美國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結束和隨之而至的加息周期的到來,美元貶值的趨勢可能得到遏制。若美元重歸升值預期的通道,則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有望達到峰值,這將有助于進口額的回落。從各年的情況來看,4月份一般是貿易逆差轉為順差的時間窗口。我們預計,在第二季度后,我國的對外貿易有望告別當前的逆差格局。(作者供職于交通銀行金融市場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