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財經 > 財經新聞 > 國內 > 正文 |
|
相關標簽 | [通脹] |
進入2007年,中國經濟持續(xù)火熱,GDP增速不斷加快,而CPI增速則在8月刷新了10年高點。消費、投資、出口等經濟指標全方位升溫,不斷刺激著市場的神經。究竟是什么因素導致了國內流動性過剩?未來又將如何演變?央行緊縮的力度又該怎樣才算合適?
繼8月份成功推出“專家學家把脈中國宏觀經濟”系列后,本報再邀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qū)首席經濟學家王慶、美林證券亞太區(qū)經濟學家陸挺、瑞士信貸亞太區(qū)首席經濟學家陶冬、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巴克萊銀行大中華區(qū)首席經濟學家黃海洲、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yè)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全國人大財經委經濟室副主任李命志10位中外頂級經濟學家,就中國宏觀經濟表現(xiàn)及政策再度展開“風云對話”。
“通脹時代”來臨尚無定論
記者:物價上漲,會否引發(fā)全面通脹形成?如何引導人們的通脹預期?
本土專家看法
通脹預期是通脹加速主因
祝寶良:
今年,引發(fā)價格總水平上漲的主要原因是食品價格的上漲。統(tǒng)計顯示,在1-8月份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9%中,食品價格帶動了3.0個百分點。不過今年以來,糧食價格漲幅基本穩(wěn)定在6%以內,肉、禽、蛋的生產成本基本穩(wěn)定,其價格沒有持續(xù)上漲的基礎。3%-5%的物價漲幅在目前快速經濟增長過程中屬可以承受范圍的。
目前,流動性過剩主要表現(xiàn)為房地產和股市價格上升較快,資本市場即是存在泡沫,但問題尚不嚴重。隨著對流動性過剩的調控不斷取得成效,資產泡沫問題不會進一步積累。
通貨膨脹預期是導致通貨膨脹加速上漲的重要原因。通貨膨脹預期增強,會導致消費、投資需求加速增長,引發(fā)新一輪物價上漲。針對居民通貨膨脹預期較高,應加強輿論引導,堅決打擊違法漲價的行為。
美元濫發(fā)是源頭
劉煜輝:
通脹本質還是貨幣過多導致的貨幣貶值,源頭在于美元本位制下美元的濫發(fā)。美元對中國財富的稀釋作用,還有以美元等計價資產在原材料、工業(yè)標準方面對中國經濟的扼制,導致中國國內的通脹壓力日趨沉重。
未來是否會形成全面的通脹,我以為關鍵看預期。一旦貨幣貶值預期強化并擴散,人工成本的壓力、地價的壓力等等必然會推動制成品價格的全面上升。
現(xiàn)在我們的資源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根本還沒有完全展開,我們的煤電油運的價格由于政府還能控制,還低于國際水平,中國經濟超高速增長而保持低通脹的關鍵,主要來自于民眾對于政府控制價格的信心,但這種信心能維持多久?中國已經進入了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期,除非把未來要推進的資源要素改革的步伐緩下來,那樣情況只可能更糟,結構失衡加劇到一定程度,到那時,就不是僅僅一個通貨膨脹的問題了。
未必跨入通脹時代
郭田勇:
在流動性過剩的市場條件下,我國的確面臨較大的通脹的壓力,但并不意味著必然進入“通脹時代”。如果我們采取適當?shù)恼叽胧?,綜合運用多種工具手段,以疏堵結合的方式對流動性過剩進行有效治理,就可以遏制通脹、維護經濟的平穩(wěn)健康發(fā)展。
我認為,食品價格的上漲未必會傳導到非食品領域、形成全面通脹。當前制造業(yè)正處于產能過剩的狀態(tài),激烈競爭的中下游企業(yè)消化上游成本提高的能力較強。因此,上游價格一定幅度內的上漲并不必然會傳導至中下游。
目前最令人擔憂的是通脹通過消費者的預期傳導。因此,通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產業(yè)政策穩(wěn)定通脹預期顯得至關重要,事實上,近期央行加息政策的著眼點就在于消除廣大消費者對未來價格上漲的預期。
編輯:
許志勇
|
Google提供的廣告 |